今天(9/1)是久違的開學日!睽違近四個月後,各級學校學生紛紛重返校園。本土疫情爆發後,台灣在遠距教學所遭遇的問題多半由基層努力克服,然而在眾多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國家,要如何補救受疫情影響的學生、要如何在防疫和教學之間拿捏適當平衡,就必須要透過更大規模的政策來達成。

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我們認為有幾點是現在就可以做,也應該預先規劃,若疫情再起時應擴大實施的政策;雖然持續維持現況是最理想,但只有事先規劃和準備,我們才能打造面對意外時更有韌性的校園。

1️⃣儘速評估和追蹤學校關閉對學生的影響

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曾示警學校關閉會導致嚴重的學習損失。因應不同受影響的情況,我們可以採取不同補救方式,例如若落後學生分佈平均,可以考慮增加授課時間或精簡課程,若落後的學生分布不均,則比較適合額外進行獨立的小班補救教學,但評估和追蹤學習損失是我們制定相應政策的第一步。

教育部在三級警戒後,曾經調查過原民地區學生的到校上課情況,但針對關閉學校的衝擊缺乏全面性的衡量機制,也就較難制定出應對基層情況的補救政策。

2️⃣需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情緒發展

除了課業知識之外,與同學的人際互動技巧也是邁向社會化的重要過程,但遠距教學和各種防疫規範卻需要我們盡可能地降低人際互動,除了對心理健康的衝擊外,對中低年級學生尤其容易造成社會情緒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方面的影響。

教育部在今年7月已經向各級學校發佈疫情期間心理諮商的相關指引,我們肯定這樣的方向,也希望教育部能持續諮詢相關專家、老師和學生的意見,提供基層教師在疫情期間評估和關懷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引與工具。

3️⃣研擬混合教學相關計畫或規劃分流到校防疫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Hybrid learning)是指同時進行遠距和實體授課,類似於一般企業以分倉分流來達到保持運作與維護健康之間的平衡。如果學校只能在完全關閉和完全開放之間二選一的話,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狀態,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建議以混合教學來打造出即使疫情爆發,也能兼顧學校功能和防疫的教育系統。

參考其他國家施行混合教學的做法,多半會將比較弱勢或特定年級的學生優先帶回學校,比如英國是讓有註冊另類教育的高風險學生維持實體教學、以色列則是優先讓小學1至3年級,11至12年級學生以及其他高風險學生回學校上課。只有部分學生到校時,學校也能增加教學時的社交距離,降低染疫風險。

台灣在五月進入三級警戒時,其實已經是小幅度混合教學的情況,如教育部允許部分必要的實習/實驗課程以實體方式進行,也授權偏遠學校、原鄉地區學校採取必要的因地制宜措失。如果武漢肺炎的新變種再次入侵台灣,我們是否要擴大混合教學的規模?或者進行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錯開到校時間或進行分流教學,其實是我們現在就應該思考與準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