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青年未來願景,台灣基進提出勞工要照顧、青年好未來、產業再升級、國土要平衡四大方向

勞工要照顧

國發會曾於2015年推算,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速度「全球第一」,扶老比平均每3個工作人口,扶養1位老人;此外,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近五年來,出生率下降速度極快,2017年時出生嬰兒數為19萬3844人,到了2022年嬰兒出生人口僅剩13萬8986人,逐年遞減趨勢明顯。種種跡象顯示,台灣青壯世代將面臨超高齡化與少子化同時夾殺的窘境。

於此同時,2023年8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比起2022年同期上漲2.5%,然而實質薪資卻僅增加0.1%。雖然中央政府年年調整基本工資,但對於當代青壯年家庭來說,仍舊處於壓力前所未見的情況。面對如今什麼都漲,收入未見跟上的時代,目前的基本工資調整幅度以及各類津貼能否跟得上時代,是政府應該正視的問題。

在如此趨勢下,除檢討基本工資的調漲外,更應逐步盤整各類津貼補助是否跟上時代,並藉由公共政策降低社會負擔,讓產業結構轉型與改善。如何讓被夾殺的青壯世代壓力減緩,保障增加是本土政權當務之急。如今,延宕許久的《最低工資法》終於通過立法。然而,勞工待遇應持續被討論並滾動檢討,勞資雙方聲音應都能被聽到。

青年好未來

台灣基進認為,在超高齡化與少子化夾殺下,青壯年世代成為社會結構中,負擔最大但受到補助、關注較小的失落世代,這個世代的需求應該被接住。除了以津貼照顧長輩與幼童之外,如何讓壓在青壯年世代身上的責任與壓力減輕,讓年輕人與青壯世代獲得社會與國家整體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事。透過法規、制度的改革,推動青年主流化,在各個議題面向,真正打造以青年為主體的政策。

因此,台灣基進主張,應效法韓國《青年基本法》提出,將青壯年權益保障入法、專款專項列納青壯年預算,同時保障青壯年的居住、教育文化、社會福利、公共參與,制定更多真正照顧年輕人的公共政策,加速制定屬於台灣的《青年基本法》。

產業重升級

台灣近五年出口貿易結構,因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包括資通與視聽、電機、家用電器在內,所有類別對美出口佔比皆上揚,2016至2022年均複合成長率分別達14.4%。不過,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是否讓國民共享值得探討。據央行統計,2022年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占比達58.1%,高於製造業的35.1%,其中以批發及零售業占比達20.9%最高。服務業僱用人數累積成長率達65.6%,且以支援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成長較快。可見台灣有近六成的受雇人員是從事服務產業,而20至30歲的年輕人口,比例更是超過60%。

這顯示,台灣的產業結構正在改變中,過去傳統產業的社會結構正在逐步趨向於服務業的發展結構,顯示這個社會已然著重如何在生活減壓與社會服務。相應而言,在產業的配套上,國家應以發展長照、托育等服務,作為對應,協助產業重組與民眾的基本生活應對,重新檢討資源分配。

然而,台灣服務業的薪資停滯,背後原因恐在於資源過度向半導體產業集中、服務貿易輸出落後日韓、服務業產業升級緩慢,意味服務業長期不受重視,導致該產業的工作者多數每日要與通膨、房租等生活成本拚搏,缺乏儲蓄,間接影響台灣的內需市場。高科技製造業是台灣在國貿之中的強項,並不代表政府需要不斷地錦上添花投入資源到這個就業人口僅占台灣2兩成的產業,而無視於另一端占6成的服務業受雇人員。產業的多元是國家健康發展的根本,撒錢補助或許能取得一時的選票,但無助於改變服務業薪資停滯、實質減薪的現狀,當政者若無從長計議的視野著手體質上的改變,將會失去面對外力壓迫時的經濟韌性。台灣基進主張,包括服務業在內,政府應當重新檢視各項產業別的整體需求,重新調整產業政策,就整體社會結構轉型,進行相應的政策配套,以因應整體社會的發展需求。

國土要平衡

記得當年拎著行李,從家鄉離開到台北求學、謀生的心情嗎?區域不平衡的薪資差距是青年留鄉就業的痛,多少充滿理想的年輕人「被迫北漂」?進而,在2018年被韓流去脈絡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如今,台商回流已成國際趨勢,政府的補助與落地規劃應須優先考量各區域的閒置土地與空間,透過國際產業鍊重組的機會,重組台灣島內不正義的產業分布結構。

由於疫情後科技工作的模式,證明線上作業已經逐漸改變了大部分白領服務業。新創產業、研究工作、政治工作跨越台灣南北、跨國際進行的趨勢,已逐步成形。科技已然撼動產業、政經群聚的迷思,薪資結構與台灣人口結構都正在劇烈變化中。政府應改變區域城鄉著重硬體的發展思維,著眼長遠的區域平衡發展願景,研議更多中央部會、國營企業、公廣集團的南遷政策,改善中南部人文社會傳播藝術產業的就業環境,並以實質經濟政策翻轉南北產業版圖的不正義。唯有以未來長遠發展為視野,更積極落實國土平衡、首都減壓,才能真正解決大家關注的居住、交通、就業、產業發展等民生議題。

此外,從國際地緣政治與全球戰略布局來看,由於港都之姿與世界交流頻繁的高雄,身處東北亞、東協與印太地區中樞,其於南台灣的經營與發展,有助於台灣在全球國際地緣戰略地位的提升,甚至領導、輸出南向區域國家的科技與服務業發展,成為首善之都。台灣區域平衡政策的重新調整,有助於銜接國際局勢的變遷,強化台灣在國際的地緣政治地位,確保台海的穩定與人民的幸福與繁榮。

打造10年後的幸福台灣,從現在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