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廣集團接連出包,促使有關部門啟動延宕已久的第七屆公視董事會改選。

然而,國民黨所推派的審查委員以「研究台灣史並專注轉型正義議題」,質疑、否決了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的公視董事候選資格,只因為她為還原台灣的歷史記憶做出貢獻,在職務上被認為可能「堅持己見」。

兩位出局的董事候選人陳翠蓮和平秀琳,一位是致力於二二八研究受敬重的學者,一位歷任中天新聞政論節目主持人。

且不論兩人對比的不倫不類。一獨一統,一台一中,光譜的「極端」被削掉,就能達到公廣集團的「公共」與「獨立性」嗎?

顯然不,且荒謬。

現行公視董事的審查委員由立法院按席次比例推派,民進黨八人、國民黨五人、時力與民眾各一人。行政院提交公視董監事名單後,審查委員會必須以四分之三以上之多數同意,董監事名單方能送請行政院院長聘任之。

也代表在制度上,國民黨有能力扼殺任何董監事人選。

文化部長李永得說:「我們認為公共價值的實踐,必須建立在多元、包容還有平衡這三個基礎上。」

試問,由台灣人民納稅錢支持的公共電視,公共價值的首要目標是否應該做到「台灣本位」?因為這是台灣共同體存續並運作的底線。

但當公視的審查機制始終必須考量國民黨的好惡,將「形式上的公共」凌駕於「正義的實踐與傳遞」,包容過了頭、平衡著了魔,這樣的公共媒體勢必是綏靖而自我感覺良好,無法反應台灣的危機的。

各打五十大板,始終是最糟糕、最廉價的「公正客觀」。
比如烏俄戰爭,烏克蘭的每一次宣傳都攸關國家存續,俄羅斯則不會因為戰爭而滅亡,兩者說法的重量是可以「平衡報導」的嗎?

同樣的,統獨在台灣也完全不對等。
若結局是「獨」,那麼想要完成「當中國人」願望的人,還是可以去中國當中國人。 若結局是「統」,那麼想要完成「當台灣人」心願之人,除了跳太平洋之外,別無它途。

制度不改、認知不改,公廣集團若繼續自視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不沾鍋,終有反噬自己的一天。
莫一次次讓台灣人民對公共媒體的期待化為失望。

#公視#公共媒體
#台灣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