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月26日,陳澄波在素描簿中寫著︰「世界和平新紀元,歐風美雨,思想波瀾,自由平等,重人權,警鐘敲動,強暴推翻人類莫相殘,慶同歡,看、看、看,美麗臺灣,看、看、看,崇高玉山。…..。 神聖故鄉可愛哉,天然寶庫,香稻良材,先民血汗,掙得來,生聚教訓,我們應該,整頓共安排,漫疑猜,開、開、開,荊棘草萊,開、開、開,文化人才。」

這是〈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的文字,前幾頁還有人物頭像速寫,寫著九龍君、蔡先生、蔡年亨先生的人名。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陳澄波速寫下人像,並記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呢?

幾天前,以蔡培火、蔡年亨為首的請願團,帶了1,700多份請願書從台灣赴日,同年的 2月9日向帝國議會提出請願書,這是第七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者來到日本。1月26日,抵達東京車站時,受到東京留學生約250多人的歡迎。

他們高舉「臺灣議會」、「自由」、「平等」字樣的旗幟,一路向神田的歡迎會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館前進,途中發布宣傳單,並高唱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

此時的陳澄波正在東京唸書,適逢1925到1928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最高峰,而他也在此時接觸到反殖民的「臺灣民族主義運動」。陳澄波的速寫,說明他應該也在遊行與歡迎活動之中,速寫本中的蔡先生,經照片比對,非常可能是蔡培火。

素描簿中,陳澄波還寫下︰「聽之無聲,視之無形。臺灣政治求大多數。臺灣政治全島住民。」文字雖短,卻反映出「民族自決」的思想。

對於「臺灣人」與「臺灣民族」這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的思潮,大正民主主義的媒介,以及臺灣反殖民菁英份子自治主義的運動而逐漸成形,他們認為「臺灣民族」是一個具有自決權,但卻「被壓迫」的「弱小民族」。

同時,這些臺灣青年也積極創造,並尋找臺灣文化的獨特性。在臺灣民族運動的發展過程,臺灣人知識份子的自我認識,除了政治上追求自治,臺灣獨特文化的形塑,亦是刻不容緩,並且是站在一個認為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加以改造的想法上。

這些特點,都可以在陳澄波身上找到。陳澄波在戰後的筆記本,曾寫過這樣的字句:
(1)向世界爭取國際平等。
(2)向政治爭取政治平等。
(3)向社會爭取階級平等。

上面這3個主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主權自主化」、「政治民主化」、「社會自由化」,這也是台灣基進的主張。

1947年3月25日,陳澄波(1895-1947)寫下數封遺書後,即遭中國國民黨軍隊於嘉義火車站廣場前殺害,當時正值53歲的壯年。在他過世之前,曾留下數封遺書,其中多次出現「為十二万同胞死而無醜矣」、「為十二萬市民死而不愧」的字句。

這些遺書多寫在小紙片上,從陳澄波的遺言中,可看出他在有限的紙張,無法寫盡心中感受。他一一交代後事,流露出對家人的不捨與關懷,與其哀嘆自身的命運,他更擔心妻子、子女的生活與未來,在遺書中不僅託付友人照顧家人,也對家族親戚有著至誠的關懷。

作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的陳澄波,他的一生可說是在殖民體制下,受到差別待遇的臺灣人力爭上游的象徵。雖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然而他始終懷抱著希望,力圖衝破種種限制,抱持著提升臺灣人的地位與文化的夢想。

然而,在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滿心期待新政權能夠帶來臺灣民族的自由與公平,卻沒想到這是另一場惡夢的開端,甚至於連作夢的權利都被完全地剝奪了。

陳澄波畢生所追求的夢想是什麼呢?不公不義的政權所殘殺的,不只是寶貴的生命,也將一位青年畢生所追求的希望與夢想,一併埋葬在黑暗中。



圖片出處、參考資料:邱函妮,〈折翼的畫魂─青年陳澄波的夢與理想〉,《陳澄波全集 第六卷‧個人史料(Ⅰ)》(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