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中天四大缺失

追求新聞自由之外 媒體的公共責任 除了追求新聞自由,媒體的事實查核責任很重要,因為新聞言論具有公共性且影響層面大,若新聞媒體藉由本身的影響力,任意扭曲事實,很容易造成民眾誤信,有的影響民生健康,增加社會成本、引起社會恐慌,有些嚴重的,干擾介入民主政治,甚至破壞我們的自由與下一代的未來,再加上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恐怕將是國安問題。因此,身為媒體的影響力,與一般個人的言論自由,比如你我在餐廳、家裡、公司裡談論政治大大不同,所被課予的公共責任當然也不能類比。若以言論自由之名,卻讓媒體逃避應負起的公共責任,這樣的論點很容易好心做壞事,成為危害民主的推手。 中天的重大缺失 針對中天換照一事,我在今年5月14日以及本月7日,分別質詢NCC主委,提出中天的幾項重大缺失:違反事實查證原則(大量假訊息)、獨立審查人設置狀況,以及其中我最關心的境外勢力對我們新聞台的影響力,如今隨著聽證會召開,與蔡衍明的微信群組對話被公開,更多了一項不予換照的新證據,那就是蔡衍明介入媒體壟斷行為。 在 NCC 於 2009 年許可蔡衍明併購中視和中天、形成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曾針對該許可案附加附款,要求中視與中天的廣告、業務、節目部門都必須獨立,也就是「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部門經理以上之人員,不得兼任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之職務。其廣告、業務部門與節目部門均須獨立,應獨自設立自有攝影棚,並不得與中天電視股份有限公司有節目聯合招攬之情事」。 另外,當時NCC的另個附加條款要求「上訴人中天電視法人股東榮麗公司指派於上訴人中天電視之法人董事、監察人代表,其兼任中視之董事、監察人者,應於 3 個月內變更之,不得兼任」,最高行政法院認定此附款的理由是「要求上訴人中天電視的經營階層與中視的經營階層不得相同。」 其中,邱佳瑜在同年 9...

台美關係的重大進展!!!剖析《台灣保證實施法》積極推進的重要意義

3月2號,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與外交事務委員陸續初審通過11部「抗中保台」的法案,其中包含了《台灣保證實施法案》。

習帝登基警報響 台灣人民不投降

《同島一命捍衛和平》宣言發表 宣揚抵抗意志、護主權之旅啟航! ​ 今天,台灣基進黨主席 陳奕齊 - 新一、秘書長 王興煥(格瓦推),與全台縣市議員候選人,齊聚高雄小港碼頭,在 台灣南社 社長余景登見證下,引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著名演說「我們如此相信」(In these,...

轉型正義長迢路漫漫​ 我們要留給後代什麼樣的台灣歷史​?

國幣去威權化背後所附帶意義,絕對不單單像是國民黨所描述的那樣而已。國幣象徵著一個國家的精神以及在意的價值,也蘊含著我們想要留給我們後代的歷史脈絡。希望大家可以慎重思考,我們不應該將這樣破壞民主憲政體制、行使國家暴力與侵害人權之威權統治者繼續留在國幣上面。​

【台灣新監工 基進深耕中】2022台中市議員參選人提名記者會新聞稿

議員參選人,分別為太平區的林宜蓁,東勢、石岡、新社、和平區的徐煊博,后里、豐原區的陳若庭,以及北屯區的楊欣怡,讓台灣基進在中台灣的站穩步伐,提供台中市民更優質的政治服務新選擇,繼續實現台灣基進扎根地方基層、深耕台中的承諾。

病毒戰爭

台灣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在旁邊有飛彈、有病毒,有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東西隨時蠢蠢欲動。要保島保命,我們都要知道,承平時刻就得多做一步,且要團結同心。
沒有國瑜的日子,柯萊兒(Liar)好憂鬱

沒有國瑜的日子,柯萊兒(Liar)好憂鬱

滿口「國家治理」、「新政治」,市政卻一蹋糊塗,還不斷到外縣市跑行程,卻把中南部都當成「鄉下」,完全展現出所謂的天龍優越感;更不用說那些惡夢一樣的「台北經驗」。柯萊兒(Liar)與民眾黨的投機新政治,正被台北市民與台灣人民聯手唾棄,一位連最基本的城市治理,都無法讓市民滿意了,如何讓人期待他有國家治理的能力?

向烏克蘭英雄致敬

畫面所見每一面烏克蘭國旗下,都是一位為國捐軀的士兵。 他們都是烏克蘭的英雄。

日本拼起的新冷戰時代最後一塊同盟拼圖全球民主陣營 VS 中俄極權的全球新對抗

近年來國際局勢的眾多變化,其中一個巨變,就是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此後,歐盟、北約和西方國家通過各種方式聲援烏克蘭。而現在這個巨變,隨著這週中國習近平拜訪俄羅斯普丁,與日本岸田首相拜訪烏克蘭總統澤輪基斯,將烏俄戰爭所拉出的聲援戰線,擴大成包含台海局勢在內的全球「新總體戰」。 ​ 也暗示著,同時與美國進入新冷戰時代爭霸的中國,或明或暗地連結了各自同盟,新的民主 v.s. 極權的國際政治對抗聯盟,正在成形。

反對校務會議增加學生代表?

作為以學生為大多數成員的學校,竟反對增加學生比例,甚至表示:因為擔憂學生參與度高且行動力強,會對校務會議產生關鍵影響。這樣的表述再一次顯示校務會議上,學生代表無實質該有的權利!學生自治的核心應該是將校園作為教育溫床,鼓勵學生關心公共事務、透過公民討論以及對話,培育出學生對於行政事務的參與,而不是透過壓迫學生代表名額,讓學生無法發聲或是間接形塑禁言、公民參與冷感的校園。​